平生救世心
由而立步入不惑之年的先生,从只身赴台,到杏坛讲学;从矮屋陋巷,到著作等身。期间的种种辛苦艰危、困顿忧患和身心负重,是成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朽基石。
Entering his age of no confusion, Master Nan went alone to Taiwan, established places of education and taught. Starting from a small house in a humble ally, Master Nan encountered all kinds of hardships, suffering, poverty,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burdens on the road to becoming a well known author and so on. This was the enduring cornerstone for the achievement of "aligning hearts and minds with heaven and earth, establishing meaningful life for the people, reconnecting people with the wisdom of the ancestral sages, and creating peace for all generations."
一、难行能行
【为保卫民族文化而战!】
1955年,先生的首本专著《禅海蠡测》正式出版,凡二十余万字。本书封底印有“为保卫民族文化而战!”,振聋发聩,激荡人心。
后来先生曾回忆起写作时的场景:那时候,我左手抱着一个孩子,一只脚蹬着摇篮,摇篮里是另一个孩子,右手写书,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
1994年,先生在厦门南普陀寺主持禅七,说起撰写《禅海蠡测》的原因:一是铃木大拙认为“禅是日本的”,二是胡适写文章批驳禅与虚云老和尚。
相关链接:
【东西精华协会】
辛苦艰难独自撑
同侪寥落四周星
松筠不厌风霜苦
雨露终教草木青
熟读经书徒论议
实行道义太伶仃
乾坤亘古人常在
欲为天心唤梦醒
己酉仲冬感赋于东西精华协会
中国办事处
南怀瑾
(先生在东西精华协会成立时与众人合影留念)
1969年,先生联合有识之士于美国加州先创办东西精华协会分会。1970年3月,先生在台北创办的东西精华协会总会正式成立。协会下设禅学班、国际文哲学院、安颐别业、青少年辅导院等。
先生作为协会主席,在成立大会上说:本会的宗旨,是国际性的,以不营利、不牵涉任何政治活动为原则,以达成人类社会慈善福利,而以东西文化交流融合为目的。
“东西精华协会”的主要精神:
一、唤醒近世东方各国,使他们恢复自信,不再舍弃固有文化的宝藏,而一味盲目的全盘西化。
二、重新振兴中国人文思想的精神,以纠正西方物质文明的偏差。
三、沟通东西文化,以谋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东西精华协会资深学术修学中心”宗旨:
为民族栽护桢干 为国家保养老成
为文化重开新运 为人世长存慧命
相关链接:
【老古出版社】
“为了不要让古圣先贤的心血淹没掉”,先生在1977年创办老古出版社,出版古籍和新作。1980年老古出版社改组为公司。(南怀瑾先生出版目录)
1978年,鉴于侈言谋略之多歧,先生从传统文化儒道两家古籍中,择其有益于拨乱反正者,选编为《正统谋略学汇编初辑》。
先生撰《正统谋略学汇编初辑》前言:
谋略之学,道家所长,儒者所忌。道家喜谈兵而言谋略,儒者揭仁义而力治平。道家如良医诊疾,谈兵与谋略,亦其处方去病之药剂,故世当衰变,拨反正,舍之不为功。儒者如农之种植,春耕秋割,时播百谷而务期滋养生息故止戈而后修齐以致治平,舍此而莫由。若时势疾病,不事药剂之疗治则病将何瘳。如药到病除,则此牛溲马勃皆可藏之他山,封之后世,但知而不用唯事休养生息而已矣。然则,儒道虽异其治,而其致同归也。今者老古出版社有鉴于侈言谋略之多歧也,思从传统文化儒道两家之古籍中,择其有益于拨乱反正之思维者而为书,嘱为拣选;乃就今古简册,随手成编,作此初辑或有匡于思益,并以就正于方家云尔。是为之言。
(戊午一九七八年端阳,台北)
先生著述的部分海外译本:
1984年,先生第一部海外译本《Tao and Longevity》(《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英文版)在美国刊印发行。此后,先生的数十部著述陆续被译成英、德、法、意、韩、日等文字。
【藏书藏品】
先生赴台、旅美、居港五十余载,为保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倾囊藏书数万册,包括《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道藏》以及各版本《大藏经》等,多古本、善本、珍本;并藏有佛像、书画、琴剑等藏品。
先生在亲笔信中写道:这些藏品很珍贵,不仅属于我个人,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我已年至耄耋,这些藏品亦当随同我叶落归根,回归祖国内地。
全国港澳研究会创会会长、国 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原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驻港代表陈佐洱,于1995年底与先生结识后常向先生请益。在国 务院港澳办与海关总署的协调下,先生的600余箱藏书、藏品,于2006年从香港运抵先生在吴江创办的“太湖大学堂”。
2012年先生辞世后,他在太湖大学堂内的所有藏书、藏品乃至私人物品,全数遭劫,失踪至今。
熊光楷上将军
知君两件关心事
世上苍生架上书
南怀瑾
录古人名句
【侠义事功】
1989年,先生对来访的北京大学吴树青校长提议,在北京大学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资助10万美元筹建经费。1992年初该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00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
1989年,由先生出任理事长的光华教育基金会创立,每年持续资助内地三十几所著名大学师生,并出资建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
在1991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强文义副校长来访之际,先生根据当时苏联解体的国际形势,希望哈工大抓紧时机引进苏联科技人才与技术,并愿捐助此事,随后即捐助首笔资金8万美元。
哈工大副校长强文义:
九十年代初,在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南先生创导的光华科技基金会,把奖励目标首先集中在为国防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身上,是具有深远意义和远见卓识的。国家要富强首先要国防强。光华科技基金会的设立极大的激发了国防科技战线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连续多年奖励的一大批先进个人,后来很多都成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培养融通东西方精华文化继往开来的人才,先生在香港发动“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结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开发儿童智能潜能,包括中英文经典诵读和珠算、心算等内容在海内外推广,影响深远。
受先生启发,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先生作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提出“读书明理,懂人伦之道、生存之道”。
1998年至1999年,先生创办的ICI国际文教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效绩相关实验研究,成果喜人。为纠偏,先生强调:
现在社会上大家带领儿童读经,乱读!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对立,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不要以为读经就可以当饭吃了,也不要每天读很久,读烦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钟快乐地朗诵慢慢就容易背下来了,不要变成负担。
2005年,斯米克美加集团投资兴办武汉外国语学校美加分校。先生亲笔题写校名,并赐予“敬业乐群”校训,勉励学子要“以中国文化古老的智慧引领现代科技途程”。
因先生强调职业教育和老人安养关怀,2019年斯米克美加集团投资兴办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2021年斯米克集团兴办上海奉贤金海悦心颐养院。
2006年,先生指示古道法师考察了洞山等八个禅宗祖庭。2009年,在先生延揽人才、集聚财力的推动和号召下,先生的几位学生联合捐资复建了江西宜丰县的禅宗曹洞宗祖庭“洞山寺”。
2006年和2007年,先生在苏州吴江七都镇庙港,个人独资设立并创办了“吴江太湖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成人非学历教育培训中心“吴江太湖大学堂教育培训中心”,以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2012年9月先生辞世后,“太湖大学堂”作为先生故居,成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7月,李慈雄和美国建筑设计师Kenneth Grant Jenkins(中文名:郑克耐,也是太湖大学堂建筑设计师)向先生报告并讨论上海恒南书院的规划、设计
2007年,先生捐款30.8万元带动学生们纷纷捐款,用于东方禅文化园建设,并题写园名。
2008年,绿谷集团的吕松涛在几乎要放弃道生“中医四诊仪”的开发,先生鼓励他“砸锅卖铁当裤子,也要坚持搞下去”。
2012年,先生曾答复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管理及研究人员提出的“关于航天员如何在未来2022年空间站内停留几百天”等问题。2021年,中医四诊仪应用到中国首个空间站,通过望闻问切,为航天员身体护航。
2009年落成的弘化大佛高达17米,是几百年来第一尊在印度重新树立起来的大佛像,超过10万人参加了落成开幕大典。不久之后,这尊佛像便成了印度佛教复兴的标志。
2016年3月27日,印度龙树学院欢迎先生的学生们参加由先生和学生捐建的培训中心楼落成典礼。
建于1344年的苏州吴江七都镇庙港“老太庙”,曾是当地教化中心,但荒废已久。2012年9月,先生率先捐赠18亩土地指标和版税100万元,学生随后一起捐款支持重建并扩建为“老太庙文化广场”,作为融汇三教百家及吴文化、太湖文化的平台,敦化民风、培养人才。
二、传道授业
【主持禅七】
1955年,38岁的先生在台湾基隆七堵龙潭山法严寺主持禅七。
1966年,49岁的先生在台湾北投奇岩精舍主持禅七。
1968年,51岁的先生在台湾北投灵泉寺主持禅七。
除应邀到基隆“佛教讲堂”讲佛法、受杨管北邀请讲传统文化,自1954年至1985年,期间先生在台湾主持禅七法会或禅修课程十余次
(戒德法师、洗尘法师与先生)
经洗尘法师敦请,先生主持的台北十方丛林书院于1980年成立,开设各类课程并举行禅七。
(通永法师、妙湛法师与先生在南普陀寺)
1994年,先生应妙湛法师敦请,主持厦门南普陀寺“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课程,成为至今仍影响广泛、深远的“南禅七日”。
2003年初春,应义乌双林律苑住持体悟尼法师、宏忍尼法师等邀请,先生亲往浙江义乌双林寺讲授基本佛学及禅修一周,约五百余人参加。
2009年9月,先生以92岁高龄在太湖大学堂主持七日禅修,一百五十余位学员参加。
【讲学授课】
(东西精华协会禅学班部分学员与先生)
自东西精华协会成立,先生开设禅学班,后陆续开设《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列子》《易经哲学》《参同契》《黄帝内经》《难经》《左传》《战国策》《史记》《长短经》《汉书》《管子》《楞严经》《楞伽经》《药师经》《金刚经》《维摩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指月录》《宗镜录》《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车解》《大乘要道密集》以及《历史与经验》《太极拳与道功》和中医医理、中华文化大系等课程和讲座。
【受聘院校】
(先生在中国文化学院任兼职教授)
1963年,应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其昀教授邀请,先生担任教授兼礼学院院长。
先生自1963年起至1985年期间,在台湾受聘于: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及其“佛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辅仁大学及其文学院、陆军理工学院、政治大学等高校的兼任教授并讲学。
先生受各方邀请,如成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台湾大学、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孔孟学会、《青年战士报》社、高雄佛光山、台北佛光别院、恒庐和三军基地等,举办中国文化的儒、释、道、杂等诸子百家内容的讲座及讲演。
1985年,先生避居美国,在天松阁寓所讲授《圣经·启示录》,后于兰溪行馆讲授“中国未来之前途”等课程。
1995年,先生应邀赴法国进行文化交流。
【创办期刊】
1971年,先生创办《人文世界》月刊。除以“净名庵主、赵一钰、高公孙、席之珍、王道平”等笔名连载、刊登先生的著述、讲座、讲演和文章,也发表众人的文章、来稿。
1981年,先生创办《知见》杂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先生回大陆期间授课】
2004年,87岁的先生移居上海。7月,先生为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等人举办为期十天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专题研讨会。
2004年9月,先生在上海为清华大学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百余人,讲“读书和工商文化”(收录在《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2004年10月,先生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做题为“大会计?”的演讲(收录在《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学院的学员及闻讯而来的各界人士数千人聆听。
2005年9月,先生在上海为中国工商业联合会领导、金鼎俱乐部会员和嘉宾、海南航空集团高层干部等百余人,讲“人文问题”(收录在《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2005年11月,先生在上海为中国科技大学二〇〇五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班(北京)学员,以及各界人士二百四十余人,讲“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收录在《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
2006年7月,先生创办的太湖大学堂启用,指导海内外各界人士六十余人进行为期七日的“禅与生命科学的认知”研习(收录在《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2006年8月,先生在上海对新闻出版界讲“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 (收录在《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先生提出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科技时代,传统的新闻出版业将受到很大挑战。
2006年10月,应李慈雄之请,先生在太湖大学堂为美国管理协会(中国),以及斯米克集团领导层等人士,讲“现代工商从业人员的自我反省与修养”。
2006年10月,先生与彼得・圣吉等来自十二个国家的国际组织,以及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国际跨领域领导三十余人参学团,进行了四天的对话(收录在《与国际跨领域领导人谈话》《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2007年4月,先生应绿谷集团吕松涛之请,讲《黄帝内经》《庄子·外篇》等系列课程(部分内容收录在《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2007年7月,先生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之请,谈“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收录在《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2007年11月,先生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师生及各界旁听者百余人讲“国学与中国文化”(收录在《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2007年12月,先生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全国代表二百余人,漫谈“中国文化与金融问题”(收录在《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2008年1月,先生指导国际教育研讨会“关于传统身心性命之学”的探讨。
2008年4月,先生指导太湖大学堂国学经典导读讲习班学习,并对第一期学员讲话。
2008年5月,先生为萧永瑞、余一彦和姚海奇夫妇等办学者,就学记、师说、儒行等内容“漫谈教育”,对欧美同学会谈“中学与西学的体用问题”。
2008年6月,先生对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师生就为商之道“漫谈商业道德”。
2008年8月的十天里,91岁的先生讲授“中国传统身心性命内修外用之学”(收录在《传统身心性命之学的探讨》)。
2008年11月,先生对中欧商学院苏州校友会 “谈人性的真相”。
自2008年至先生辞世,何碧默带队的香港瑜伽参学团,每年到太湖大学堂听先生讲课和静修。
2009年2月,先生到香港办事期间,特别为香港瑜伽学员讲“瑜伽及静坐”并做示范。
2009年3月,对中国某人体科学学会 “谈神通与特异功能”;10月,93岁的先生数度对太湖国际 实验学校学生家长、教师讲话;11月,对人保资产管理公司成员“谈文学与修养”。
2009年,先生与彼得·圣吉教授等十余位国际学者的参学团,研讨“科学与哲学、宗教、人性、社会”等问题。
2009年11月,先生还分别给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的全体男、女生讲生理卫生常识。
2009年11月,先生为苏州明善盲人博爱演艺队及中医朋友等谈“照明三昧” (收录在《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2010年3月,93岁高龄的先生给小朋友讲授诗词。
2010年4月,对太湖大学堂经史合参研读班第一期学员讲话、授课,长江商学院EMBA校友六十余人旁听。
2010年,先生对于“音声法门”“音声与疾病诊断”等方面的问题答疑,指导〈华严字母〉的学习。先生指定随学数十年的宏忍尼法师,领众共同录制《净名兰若》梵唱系列。
2011年7月,为金融界中青年干部等“谈如何学佛”。
2012年1月、2月、3月,先生为吴江和上海妇联组织的女律师、女科学家等各行业上百位女性,讲授“女性修养教育、子女教育和母仪修养”。
2012年6月,在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首届小学生毕业典礼上临别赠言,寄语孩子们和家长。
先生在最后的六年时光中,一如既往的没有休息日。除了应机讲课、指导修行、接待访客、回复信函、听改著述,每日关照常随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太湖大学堂的管理运作,还讲授对社会的公开课五十余次,数千位中外学员亲睹聆听。部分内容被记录、编辑、翻译为各种著述出版。
【先生与友人】
前排:南怀瑾先生(左三) 杨管北(右一) 杨夫人(右二)
后排:萧政之(左一) 萧夫人(左二)
杨管北自1956年认识并从学于先生,始终坚定支持先生办学授课。当杨管北缠绵病榻之时,先生亦始终关怀指点。2016年出版的《南怀瑾与杨管北》一书记录了这段二十年笃厚的道情、友情。
萧政之认识先生数十年,学习中国文化及打坐参禅,并大力支持先生教化事业。1980年,先生在复青大厦开设文化历史研究班三年余,萧政之任“班长”。
(刘雨虹与先生)
刘雨虹自1969年起追随先生近半个世纪,作为先生大部分著述的总编辑,她与先生亦师亦友的交情体现在《怀师的四十三封信》《怀师的四十八本书》里。
先生在这些信中,有询问中国文化在美推进的情况,有约稿,也有劝说刘雨虹回来接办《人文世界》等内容。
照人依旧披肝胆
入世翻愁损羽毛
有感
刘雨虹老师
乙亥腊月
南怀瑾
(李慈雄与先生)
在美国、香港旅居期间,先生不断鼓励海外华人回祖国考察、投资,参与经济建设。1989年,在台湾和美国都跟随先生参学的李慈雄放弃优渥工作,在上海投资设立斯米克集团,形成了“斯米克现象”,以实业为基,实践先生的教化。
2012年,奉先生之命于上海创办“恒南书院”,矢志促进中西精华文化交流,结合东西方的科学、哲学,冀能助推重建中华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健康发展奉献心力。
仗剑须交天下士
黄金多买百城书
慈雄弟
怀瑾
(显明法师、菲利普・卡普乐与先生)
Philip Kapleau(中文名:菲利普・卡普乐)被誉为美国禅宗巨子、禅学大师。1984年3月访台期间,两次与先生的畅谈对话,被他视为此行最大的收获。部分谈话内容收入在1984年7月《十方》杂志中。
(李约瑟与先生)
1984年9月,英国学者、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中文名:李约瑟)携学生来访,因特别推崇道家之学,故与先生讨论道家学术问题数小时。李约瑟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乔舒亚·库珀·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中文名:乔舒亚·库珀·雷默)是基辛格的学生,美国基辛格咨询公司CEO、副主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书作家,著有《看不见的地平线》《不可思议的年代》。2004年曾提出“北京共识”。2007年雷默第一次拜访先生。2012年1月23日至26日,雷默再次专程求教于先生,先生鼓励他学习苏秦,做安定国际关系的榜样。他在著作《第七感》第一章<大师:从中国禅宗到第七感>中描述了先生在他心中的形象。
(彼得·圣吉等与先生)
Peter M.Senge(中文名:彼得·圣吉)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家、学习型组织创始人,著作《第五项修炼》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中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他自1995年起几乎每年都来亲近先生学习,2006年带领国际多领域领导人专程到先生处参学,部分对话内容收录在《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一书中。先生曾在1907年于香港光华文化中心,专为彼得·圣吉等人主持七天禅修,讲授中国文化课程。
(艾德全家与先生)
Marshall P. Adair(中文名:艾德)任职美国外交官35年。自1987年起,先生教他《千字文》、准提咒和修行;帮助他看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军事、经济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改变了他看中国的角度,以及整个生命的意义和使命。他在 《百年南师——纪念南怀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章<老师>一文的最后写道:我承认,我依然非常的想念他。
(戴思博与先生)
法国Catherine Despeux(中文名:戴思博)教授从1968年起追随先生学习,在她的《我与南怀瑾先生的相遇》一文中,回顾和描述了先生的“平凡与不平凡”。 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使她成为欧洲著名的汉学家,巴黎大学博士、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教授、中文系主任及研究生院院长,法国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汉学研究员,法国教育部汉语师资考试委员会主任。她将先生的《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部分)以及《如何修证佛法》《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般若正观略讲》(即《心经讲记》《心经修证圆通法门》)等著述,翻译为法文版。
(纪雅云与先生)
Pia Giammasi(中文名:纪雅云)生于意大利、长于美国,后到东方寻觅智慧,1989年认识并从学于先生,是先生著述《金刚经说什么》英文版译者,正在将《论语别裁》《人生的起点和终站》《般若正观略讲》(即《心经讲记》《心经修证圆通法门》)等著述陆续翻译为英文。她在<衣裾渺渺 哲思长存>一文中说:当时并无预期除了遇到一个老师,更会遇见一个无边无量的宝库。
(世友与先生)
印度龙城龙树学院创办人Goody Jeremy(中文名:世友)居士(英国),于2008年拜访先生。在先生及学生的鼓励和资助下,建造“行禅中的佛陀”露天塑像,成为印度佛教复兴的标志;并建造龙树学院培训中心,培养人才。
浄洗浓妆为阿谁
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啼无尽
更向乱峰深处啼
洞山偈
甲子一九八四清明送
文颢儒返加拿大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