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启前程
从26岁峨眉山发愿
到95岁挥手出红尘
先生
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七十载潜心耕耘 指月引路
点亮世间无数盏心灯
融会东西精华 重续文化断层
凝聚民族精神 远启人类和平
筑人间大道
待你我践行
Beginning from the vow made as a 26-year-old on Mount Emei,
to the age of 95 when he waved goodbye to the world,
Master Nan
Stood high as the mountain peaks, and strode deep as the ocean floor.
Seventy years of concentrated effort, pointing the way to the moon;
Lighting up countless heart-lamps in the world;
Integrating the essence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repairing the cultural rift;
Garnering national spirit and inspiring human peace;
Building the great Way for humankind;
Waiting… for you and I to take action.
一生志业在天心
欲为人间平不平
愧我老来仍落拓
望渠年少早成名
功勋富贵原余事
济世利他重实行
怜汝稚龄任远道
强抛涕泪暗伤情
己酉季冬送幼子国熙赴美就学
【时代五大挑战】
从先生七十年教化反复出现的言语文字中,我们尝试汇集出这五大方面的挑战。先生指点的解决之道,也在字里行间。
一、文化
1.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的是精神病
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了,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南怀瑾讲演录》)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人们几乎丧失了人性,完全是“心被物转”的时代,工商业的科技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形堕落……对于孔门心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的确有重新认识、从头反思的必要。(《原本大学微言》)
物质的欲望在扩张,蒙蔽了人类的智慧。因此我们现在对于自己的文化复兴,要作承先启后融贯中西的工作,这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论语别裁》)
2.文化的战争
文化战争来了。新的课题就是认知科学,与经济、工商业的战争。大家感觉到好像没有风暴一样,其实一个新的风暴正在形成。今后的文化,不是东方西方,也不是中国、美国,是整个人类的问题了。(《南怀瑾讲演录》)
须知机知时而反求诸己,唤醒国魂,洗心革面以求自立自强之道。……同时,我也正在忠告西方的朋友们,应该各自反求诸己,重振西方哲学、宗教的固有精神文化,以济助物质文明的不足,才是正理。(《孟子旁通》)
我们一方面要复兴东西方固有文化的精华,互相截长补短,作为今天的精神食粮;一方面更应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以期消弭迫在眉睫的人类文化大劫。(《中国文化泛言》)
3.整理文化的重要性
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艰苦地做去。
我们既不应随波逐流,更不要畏惧。必须认清方向,把稳船舵,此时此地,应该各安本位,无论在边缘或在核心,只有勤慎明敏地各尽所能,做些整理介绍的工作。(《楞严大义今释》)
二、教育
1.人格教育的缺失
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古今有一共同目的,就是养成完美的人格,以人格教育为第一,这才是学问的道理。(《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我常说我们这一百年来,教育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究竟想把我们的孩子教成什么样子?没有一个方向、没有一个目标,方法也有问题,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像《大学》这一篇,就确定了中国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从心性修养开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2.人才培养的偏差
学问之道,必须知识渊博,不走渊博的路线不行。要在渊博以后,再求专精;就是各种知识都懂了,然后再在专门的学识上做深入的研究。
我国古代的教育,当然是以国文为主,但是仅以一部《礼记》来说,几乎天文、地理无所不谈,熟读了这些书之后,样样都通达了,那是从博而后约的。现代的教育,目的在求专,开始那一点点的博只是作为陪衬。这种情形,将来会使人类文化出大问题。(《孟子与离娄》)
现代教育造就出来的人才,通才越来越少,专才越来越多。再看未来时势的演变,是趋向专才专政,彼此各执己见,沟通大大不易,因此处处事事都是障碍丛生,这都是更加严重的问题。
能够明道而又通达的人士,愈来愈少,社会也愈将演变得僵化。在这些问题还未表面化的时候,这个道理,大家不会有深刻的了解,我在这里先作预言(按:此课在1976至1977年之间),在今后的五十年到一百年之间,全世界即将遭遇到这种痛苦。(《孟子与尽心篇》)
三、经济
1.丢掉了俭朴的好习惯
儒家思想,始终教人过俭朴的生活,走其实无华的路子。大家如此,社会就安定,盗窃也少了。今日全世界经济危机,就是受凯恩斯“消费刺激生产”理论所害的,大家不肯节俭,尽量消费所致。(《论语别裁》)
现在第一经济农业的基础都是问题,没有搞好,粮食问题马上出来。可是大家吃的用的都在严重浪费!我们的国家几千年以农立国,“吃饭大如天”,农业经济如何能真的建立起来,俭朴的生活习惯重新恢复起来,免除后顾之忧,也是大问题。(《漫谈中国文化》)
2.缺乏全人类的经济思想
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经济学?有!这是康熙、雍正时代整理的《古今图书集成》,它把几千年的财经,一切内容的要点囊括在里面。……《汉书》上的《食货志》,食货,包括了农工商业,有人把“食”归纳为农业,把“货”归为工商业。一切经济第一是农业,第二是工业,第三是商业,包括财货的流通。至于现在什么股票啊、期货啊、金融衍生产品啊,真是泡沬,花哨得不得了,迷惑了人。(《漫谈中国文化》)
我们今天看的外国经济学的书,都是十七八世纪工业大革命以后这些国家的思想。你注意每个经济学家是哪国人,他的立场就站在哪个国家。而且那个时代的人,思想都局限于那个范围。现代社会,全世界缺乏一个全人类的经济思想,未来的世界、人类,究竟怎么安排?你们这个那个国家的经济思想家,那些著作都是强盗思想。因为只是站在自己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立场。(《南怀瑾讲演录》)
3.人口与经济的大问题
现在觉得世界上粮食不够,人口过多成了问题,生怕人口跟土地不成比例。西方人拼命提倡节育,在他们某种理论上可能有道理,但是,其中还有个很秘密的大问题,不是与黄种人、与各有色人种有关的国际上一个大问题。其中涉及了种族,也就是政治理论的立国精神,是否与种族有关,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因为是与土地政策、粮食分配有关,有关人类的生存,更是一个国家人民永续存在的问题。换言之,这与农业经济、国家经济、世界人类的经济等问题,都牵连在一起。所以,我觉得盲目跟人家叫节育是不妥当的。当然站在女性生孩子痛苦的立场来讲,节育是个好事情;而站在一个立国、一个民族国家永久的大计来讲,就是四个字:值得深思。(《孟子与离娄》)
四、环境
1.对地球的破坏
“地无以宁将恐发”,我们生活居住的这个大地,本来应该是平静安宁的,可是地球不断遭到人类的侵入,挖石油、采煤矿等,使“地无以宁”。大地不能安宁,“将恐发”,就难免发生地震、洪水各种灾难了……
我们的古人,虽然知道有“天材地宝”的矿藏,也决不肯轻易去挖掘。即使挖掘,也要祭告天地神祗,得到允许。不然,只有偷偷地在地层表面上捡点便宜。其实,哪个神祗又管得了那么多?但是人心即天心,人们的传统思想是如此,神祗的权威就起了作用了。
正因为这种思想,使得我们全国的丰富的煤矿等宝藏,才保留到现在,作为未来子孙们生存的资财。例如现在人所用的能源——石油,在道家的观念来讲,是万万不敢轻易多用的,因为那是地球自身营卫的脂肪或者就同人体的骨髓。如果挖掘过分了,这个地球生命受到危害,就会增速它的毁灭。(《老子他说》)
2.资源的无限制攫取
现在的世界人类知识,尽量利用物质,在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已经初步登陆月球,还正在追寻外星球是否有生物的存在。同时,武器的发展,使杀伤力到达不可计数程度。电脑网路的发达,可使人们完全进入“迷心逐物”的境界。可是,却忘了地球和人身一样,是一个整体的生命。我们现在所用的资源,都是取自这个生命的内部。这些生活在地球外表皮肤的寄生虫一族,所谓人类,却拼命钻进内部去挖取它的骨髓。也许很快地就走上树倒藤枯的结局,还归原始的混沌世界,才算了事。(《原本大学微言》)
道家说人身是个小天地,换句话说,这个宇宙天地只不过是个大的人身。道家的观念认为这个宇宙是一个生命的全体,因此中国古代不大主张开发地球,矿藏都不大开。我们挖石油、煤矿等于在身体上每个骨节抽骨髓、抽血出来用,慢慢抽久了,这个地球就毁坏了。(《我说参同契》)
五、宗教
1.脱掉宗教的外衣
现在开始,所有的宗教要把门打开,把宗教的外衣脱掉,把内容公开地与大家讨论研究,去掉宗教的形式,研究宗教的内涵,在二十一世纪人文社会才可以站得住。不然的话,五大宗教按目前的形式做法,我说只有八个字,“关门政策,自杀主义”,一定要失败的。未来不是有谁会出来反对宗教,而是科技、科学文明的进步,宗教没有跟科技文明配合起来研究,就统统有问题了。
至于现在的宗教啊,在我看来都是很灰心的,现在不是宗教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信仰了,全体文化也包括宗教在内,这个比宗教问题还严重。现在大家活在这个时代很茫然,自己的文化教育都没有信仰。(《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2.回到哲学、宗教、科学三位一体
上古的中华民族,一开始即孕育出良好的原始科学、哲学与宗教合一的文明。无论现代有些中国人如何鄙弃自家故物,终有一日会翻然觉醒,开启自己的宝藏,并扩而充之,与世界各国民族共同互助研究,进于天下太平的局面。
几千年来东西文化虽然那么多的不同,但是宗教、哲学、科学却是殊途同归的,其根本的目标一致,三位一体,各擅其长。但是现在的宗教、哲学、科学,彼此要么不相干,要么互相攻讦倾轧,忘记了根本的目标,社会当然会乱,怎么可能和谐呢!(《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中国文化不然,开始就一朵花一样,长出来是自由的。所以真讲中国,从上古以来就是自由民主,与西方的自由民主不同。道家讲道德,儒家讲仁义,它不像“摩西十诫”,不是戒条,而是做人行为的目标,从普通人的行为道德到追究生命最根本的问题,从政治文化的基本到最高理想,从普通生活到哲学、科学、宗教合一,追究宇宙生命的根本问题,都有目标和方法,与西方文化大不相同。(《漫谈中国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谢炳钱先生
南怀瑾
【与哈门教授谈全球性前提计划】
Willis W.Harman(中文名:威里斯・哈门)教授是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的资深社会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总体工程经济系统系教授、理性科学研究所所长,他潜心于形而上学心灵中意识奥秘部分的专研。
经李慈雄先生介绍,哈门教授以<改变人格的关键——观念的转化>一文,寄先生请益(刊于《知见》第14、15期),他认为世界人类的和平,须有“全球性前提计划”的正确思想。
1983年4月,先生专此给哈门教授回信,提出:东西方透彻了解彼此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全球性的总体经济问题,须建立经济哲学的新理论、新观念,配合科技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指导等建议。
相关链接:
【致答日本朋友的一封公开信】
(先生访日时与团友在机场)
1969年,先生随台湾中日文化访问团赴日,应邀发言(后发表为<致答日本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呼吁重整东方文化,不断融会东西、古今、中外。
(先生发言)
南怀瑾先生《日本感事篇》序:
己酉季秋中日文化访问团抵京都之日,即识彼邦学者木下彪先生于旅次。偕游八日,蔼然可亲,读其诗益见其忠君爱国之思涌于风月江山之表,屈赋贾文,情当如是。自注感事,见或各殊,然云月等同,邦家异域,盖亦思不出于其位者也。
时在东方文化座谈会席中,曾允携归再版,即显彼邦耆宿,长于汉诗之才,且欲藉兹篇之纪事,使后之来者,览资殷鉴而斋戒自省已耳!
庚戌(1970)年季秋,台北
相关链接: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丁丑冬月习字
刘方安先生正
南怀瑾
【云山万里】
2009年,南都公益基金会就农民工子女教育,建立新公民学校的8字校训:“唯真、爱人、乐知、自胜”向先生请益。先生说:
这个校训可以用的。另外,办学要特别注意两点:一、对学生谋生技术的培养,所谓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手,有谋生的底气,做人就有底气了。二、品德的培养。不论什么社会,公民也好,子民也罢,人民群众也罢,能够谋生、自力更生者,便有人格独立的基础。反之,人格的养成,与谋生、做人、做事相伴随,更是个人生命质量、社会形态健康与否的基础。
雨后山中蔓草萦
缘溪漫谷可怜生
寻常且藉栽培力
自得天机自长成
戊寅谷雨为青少年书古人诗
南怀瑾
汶川地震,先生给劫后重生的孩子们写信(收录在《幸存下来就要好好活下去》):
人的生命死生,只在呼吸往来之际,这是释迦文佛所说的至理名言。尤其当地(震)、水、火、风四大种自然劫难来临之时,有绝非人力所可挡可避者。如是劫后重生的人,更知个人与全体生命共存的更为可珍可贵。从此可以真实了解“爱人如爱己,有力即相助”,才是慈悲博爱的真正道理。秉此而重立生命的方针,确信生命同体的真理。然后达成我们文化中先圣先贤所教“亲亲,仁民,爱物”的人品行为标准。是为至要。
【先生用印】
唯大英雄能本色
先生用印
愿天常生好人
愿人常做好事
先生用印
【天下为公】
1987年,赴美考察的大陆人士向旅游华盛顿的先生请教“中国未来之前途”时,先生以此四句作答,并鼓励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子们带着这四项理念,回祖国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建设中。
共产主义的理想
社会主义的福利
资本主义的管理
中国文化的精神
丙子春
南怀瑾 题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先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癸酉季春
南怀瑾 于海外
人如无贪 天下太平
人如无嗔 天下安宁
愿天常生好人
愿人常做好事
南怀瑾 书时年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