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的最重要的是人格养成和技能立身——美珈职院举办《南怀瑾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国学讲座
【摘要】:
当老师的不仅要当“经师”(传授知识),还要当“人师”(为人师表)。那么当学生呢?最重要的人格养成和技能立身。3月23日下午,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举办了一场《南怀瑾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讲座。偌大的会议厅座无虚席,老师、学生们听了称“满满的干货”。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主讲人李慈雄博士,是上海斯米克集团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弟子。
李慈雄先生在宣讲南怀瑾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时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职业教育不只是给学生发个文凭,而是要给学生走向社会后一项谋生的技能。
他认为,当老师的、当家长的,都要因材施教,把学生本身的禀赋发挥出来,而不是只看考试与升学率,只要分数、只要考个好学校。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管子女的性向及禀赋,实在是误区。子女为父母而考试,争取好成绩,进好学校成为标准。社会上有老师对学生提出“你年薪达到多少多少才能来见我”,这样的要求和育人标准太可怕,显然是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有的大学培养的学生书本知识多,动手能力少。除了学历教育,还有什么?
李慈雄先生称,他跟了南怀瑾大师36年,南师从来不只看重书本知识,还要看动手能力。
他讲了一个故事:“我交不起学费,南老师就要我用打工来代替,我打扫卫生、倒水、清洗马桶。每次弄完后,南师还戴上白手套来检查。洗的玻璃杯,还要对着太阳光检查有没有嘴印。”
李慈雄先生认为,每个人禀赋不同、潜能不同,应因材施教,顺势而为。教育无用者变成有用,愚者变聪明,“顽夫廉,懦夫立”、化民成俗,教育人们讲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这就是南老师所说的教育的目的。教育之目的,就是为后世造就利国利民之人才;学问之理念,为群生启发自觉觉他之慧知。要教育人们懂得尊重、诚信、利他、感恩。
南师教导天下为公,视天下人为子女,视子女为天下人。士不可不弘毅,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南师教人做人处事:急事缓办,缓事急办,人生三碗面(体面、情面、场面)要适度。
李慈雄先生强调,一个人要在困难和矛盾中成长起来,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一个人听不得批评、听不进不同意见,只能靠别人的捧着才能活,那他一定活得很辛苦,也必然成不了大事。
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要重视人格养成和技能立身。人格养成是为了精神上自立,助益于谋生;一技之长,是为了从技能上谋生,使自己腰杆子硬起来。教育以学问为本,持身以谋生为务,学问与谋生相辅相成。立身就是自立,在于造就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处事就是立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转化气质,改进禀赋。因此,要看好书,交好朋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里朋友。现在的年轻人离不开手机,手机看多了,就更加“自闭”。
李慈雄先生说,南老师认为,培养心智的力量,在于专注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创造力、宁静力、空灵力。《礼记·中庸》的学习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文章转载:美珈职院公众号)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