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去大后方》纪录片前言
编者按:二〇〇四年,曾亲历抗战的杨麟先生,个人出资并多方联络亲历抗战的老人们接受采访,留下了珍贵史料,形成了著名电视纪录片《去大后方》。南怀瑾先生不仅从始至终支持此事,还应杨麟请求,为该片选编了主题歌词。(南怀瑾学术研究会公众号)
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从甲午战争开始,直到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正面侵略中国,我们所谓的八年抗日战争开始。我们国家民族在这个时期中所遭遇史无前例的惨痛牺牲,那是无法用数字可以形容的。
但从历史哲学的演变来看,“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所谓八年抗战,恰是为我们国家民族带来几千年空前未有除旧更新的转捩点。从今开始,新中国的隆盛,也正因为这一关键而展开。
而当我们在抗日战争一开始,宣布“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必须全民奋起,不惜牺牲焦土抗战”的号召,我们全国上下,无论工、农、商、学各阶层的人,并不需要任何命令,都自动自发地抛弃身家财产,涌向大后方,投身国难救亡的工作。所谓奔向后方,就是转投前方,因为抗日战争,是全方位的,去后方,向前方,它的意义跟精神是一致的。
然而这样奋起抗战,涌向后方的人群,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一部国破家亡,身世凄凉惨痛的经历。如果综合来写一部全民抗战的实录,保证比写一部几千年来的二十六史还要多出很多倍。可是经过六七十年时间的洗炼,世事浪潮的冲刷,都已化为过去的烟云。而今剩下抗战时期的年少遗民,也都已达八九十岁的垂垂老矣的暮境了。
在二〇〇四年的二三月间,和我有三代交情,七十六岁的少友杨麟,他也正是当时为抗战而走向后方的少年。因为他也曾经身临其境,忆当年,看现在,念苦难,想如今,感慨当时上下同遭国难的人们将随物而化,将来的后生小子,再也无法明白我们国家民族这一段历史的真相。有感于此,始有这一部纪录片的诞生,影片专为保存民族正气、国家精神而作。其中一百多位尚在的遗民故老,讲述了他们当年去大后方的亲身经历,其精神足以启迪后人。
当然啰!我也是当年参与大后方抗战工作的一分子,所以义不容辞,也要表达几句话。
南怀瑾
二〇〇五年一月于上海
下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