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南讲堂
老子为什么说“天地不仁”
按语:
老子为什么说“天地不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究竟何意?此“仁”与我们现在常提的“仁”一样吗?以下分享李慈泉老师在《老子他说》导读课程进行中就相关问题进行答疑。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胡同学:
老子的“仁”和现在的“仁”一样吗?
导读人:
好问题,你认为呢?
胡同学:
我之前很困惑,但现在好像不惑了。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孔子的仁爱是有差等的,由近及远,由己及彼,继而爱天地万物,天人合一,天下大同。
而老子所说的“仁”就是没有偏私,对所有人与物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差别,没有层次,不存在任何的偏心,是自然之爱、本真之爱。
导读人:
老子是忘世的、无分别的不仁之仁;孔子是入世的亲亲、仁民和爱物;释迦是出世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三者同岀异名,殊途同归。
赵同学:
老子说“天地不仁”,又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难道“不仁”才叫“仁”?仁而不仁,恰是生而不有,也是玄德吧?老子的思想,实在高深,不是我耍嘴皮能做到的。
导读人:
“天地不仁”是因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没有私心作祟;所以对谁都没有特别的厚爱或嫌恶,一切都是万物自作自受而来,自己的业,自己担。以上才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意思。
至于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从人的角度来说,“慈”者,不以私心而能爱人,一切出于自然而然的恻隐之心,是对于修道人的期许与修炼的目标。
凌同学:
私以为,不仁之仁,实为天地之大仁。
导读人:
圣人效法天地大公无私的不仁之仁。
赵同学:
这样看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与“一曰慈”有异曲同工之意。
导读人:
是啊,修炼有成的圣人,怎么会不仁不慈呢?
赵同学:
谢谢老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