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南讲堂
佛道合参,相互印证
▲ 点击查看原图
图片选自书院《老子他说》导读课程讲义内容
按语:
以下分享李慈泉老师的《老子他说》导读第一讲课后,同学对此课程内容的感悟,与师生探讨。
刘同学:
课程将佛家的精要“观心法门”与道家、儒家的思想融汇贯通的设计,加上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老师讲解“玄同”,使我与《愣严经》中法身之体的理解融汇了许多,似有所得。我一直对《易经》和唯识,这两门学问望而却步。昨天,老师讲到唯识的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时,意外地体会到了一些,感觉不再那么迷惑了。
书院这套课程,对于遇到身边处于困苦中的人,进而引导人们走出困惑,都有很好的实操性。看到身边的人和事,再回过头来读南老师的书,慢慢体会南老师的慈悲,也慢慢较为深入地懂了,他为什么为这个时代担心,为什么会为此流泪……
导读人:
很高兴你能够做三教的合参,这对大家应该也是很有助益。“五观”与《道德经》如何连结?其中“玄之又玄”与“同玄”是功夫的关键所在。万物的关系都存在“玄点”(玄之又玄的入手处),从那里进入,一步又一步的逐渐剥落有无的分际,道家说得具体又程序清楚。
我们生活中能够不断应用“五观”,找到“玄点”,日日“玄之又玄”,那么离“玄同”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第二讲将会再进一步说明这些关系。
刘同学:
临济大师临终偈“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观,即离相离名!“五观”,即顿超烦恼,超越巅倒,归于正智的方便之说,也是概要之说!也是一切法门之总皈止!如果此“观”参不透,玄德之境皆是梦话!生死烦恼将轮转不休。纵参透了此“观”,如果不能达到醒梦一如的至善之境,依然逃不掉生死烦恼,无边苦海!
导读人:
很好,你的佛学素养用上了,掌握了“五观”的宗旨。我不愿多提佛学,而以平常生活为例,就是转个方向,给个方便。玄之又玄及同玄,可再参究,若是不能在生活寻常处入手,说不出体验,那第“五观”就是玄乎玄乎,不知所云!老子的玄同的相忘境界,还不仅止于第四观——正智。第五观其实对应唯识五法的如如、大学八目的格物致知,可说是三教同出异名。
玄之又玄要从“有名”的分际与“无名”的妙用入手。这些义理,先自行参究,等第一讲再说明,也不是一下子可以说清楚的。
五蕴皆空,类似于“有出于无”,透过“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常无,欲以观其妙”,则是“空不异色”,真空生妙有。有无相忘,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导读人:
那么“格物致知”跟第五观的关系是什么?
刘同学:
我的理解是,达此境界时,已经达到宇宙在手,万化由心了。已经到达大解脱,大自在,万德庄严,大慈悲之境。
导读人:
对了,这时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大悲双运,自性清净,周遍法界。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