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南讲堂
跟着孔夫子学《周易》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源头公认为易经,诸子百家皆以为经中之王,内容强调通权达变,又有“变经”之称。
(一)为什么值得学习易经呢?
随着疫情的起伏不定,国际局势又是争端纷扰;学习易经,透过古人的智能,有助于:
1.如何在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求得内心深处的平静?
2.如何在变化难测的未来,认清局势,掌握变化的本质,进而能够明智的面对未来的重大抉择?
3.如何了解自我的情绪变化及纠结的由来,以调和自处及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些也是我们学习易经的目的所在。
(二)如何轻松的读懂易经?
读经若能与经相应,几番领悟,必能与自身的人生经验会心的相互印证。孔子五十而学易以知天命,循着孔夫子的学易心得脉络,正是千古所传的不二快捷方式。南老师精通易理象数,唯一留下的述作即是“易经系传别讲”及“易经杂说”二书,于是我们找到稳妥的传承依托。
(三)儒道同源于周易,在恒南“老子他说导读”即将告一段落后,继续溯源向上,相信必能发现天地造化万物,洗心藏秘的所在。
(四)书院本次所规划的“学易入门原则”如后,供大家参考。
【学易入门原则】
1.学易以易知易从为宗;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从则有功。首以整体归纳会心相应为入手处。
2.以经解经:参考系传上、下,文言、论语、中庸等,并以南师系传别讲为主要读本。如遇有义理相碍,多闻阙疑,且先信古圣贤之言;行有余力则博审慎明之。
3.经史合参:参究之春秋、战国、秦汉等史籍:纲鉴易知录为主,左传、公羊、史记为辅。
4.旁通秦汉(或以上)诸子:管子、老子、列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素书、淮南子等。
5.三教合参:佛学以了金刚经、心经及百法名门等为主。
6.反求诸己,以能印证自我人生经验,不合则反复对照交换以索求之。
7.周易为变经,乃群经之王,中华文化之活水源头。故应以诚心实学为自我要求,大易生生不息,象、数、理而三位一体;唯象理二者不明,则难以玩索于数。初学者当以象理相通,并其数变以进,此乃孔子系传立言之旨,次则深入其数而玩索乎占卜,如此则有望旁通人情世故,究天人之际。师法乎孔夫子,当为稳妥而循次渐进之学途。
8.君子不器,宜不带成见我是,善采古今中外各家所长,不拘一家之言,在南老师的系传导引下,心胸开阔以期与古人相应以至胜解无碍。
9.古今学问之道,十之八九皆始于困而学之,必有有所困,而后亟求以解惑验证。若能读经而自问自解乃至自悟,方臻上乘。不然,徒赖食人之口馈,速成终归速亡,实乃不求甚解之误也。且夫学问之道,定无不劳而获之理,一点一滴入手,潺潺细流终汇成江河。存心体万物,处处有玄机。
10.乱世不卜,善易者不卜。不知生,焉知死。但求尽人事而听天命而已,好卜者多是心存侥幸,妄图不尽人事而亟知天命,天命若此,岂为天命乎!但求尽人事而尚存疑惧则心诚而卜,然切忌凡事以占卜而断吉凶,误入以八卦算命,自以为断,凡此多为愚痴之举,举目所见不脱此类,皆学易而迷入自欺欺人之歧途而不知。大易实乃为自试、自算之大智慧之学,而非随意卜卦以娱之术。有心于周易,自应有此健康之心理建设为宜。
11.本导引取「民咸用之而遗德在民谓之神」之义,凡大易生生之义,有悟而能用,方是实悟实学,不然又作字解宗徒矣。
12.古人学易而窗前草不除,与天命相应,若此则必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以此共勉之。
【讲师简介】
李慈泉老师
曾经创业,有心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于学生时代有幸跟随南公怀瑾先生学习国学,常有心得和体悟。同时,对西方管理理论和心理学也多涉猎;对东西方相关文化的融会贯通,既有义理分析,又有实施方法;期许通过自身经验分享,让更多人获得新的思维与感悟。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