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南讲堂
三教同参·一门深入
现代人学习经典,如何一门深入?如何与我们自己的生活、人生能够印证?以下是李慈泉老师的《老子他说》导读第一讲开课前,与同学关于现代人如何深入学习《老子》的探讨与分享。
刘同学:
匆忙看过一遍《老子他说》,根本没看懂!最近一家三口在坚持学习《论语别裁》,感觉自己欠缺太多了!要学的太多了。
导读人:
你的佛学底子深厚,又深信笃行,能全家一起修习《论语》,真是殊胜因缘聚合。愿这次的课程对你的三教合参,融会贯通有所帮助!
林同学:
我收集好多不同版本的《道德经》,我以前的关注点在于字的替代,断句的不同或篇幅的改动。南师的《老子他说》,令我明白更应该在意字句背后的道理。研究《老子》的章句系“鱼饵”,引导我们各自明道,也许才是老子的初心。
导读人:
你的体会很深刻!南老师诸多经典著作中,《老子他说》的取名很特别,如南老师所提“有别于其他人讲《老子》”,我认为也意味着“老子是这样说的”或“这才是老子的原意”,要仔细体会才能深入其中。
南师对《老子》讲得非常透彻,引人入胜,读《老子他说》让我们可以深入经典的学习,南师也讲过做学问的方法“最好以经注经,以他本身的学说,或者本人的思想来注解经典,是比较可靠的事。然后,把古人的学说消化以后,再吐出来,就是你自己的学问。”(《论语别裁》),所以大家要能够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但说到底,还是要有自己的印证及见地。待经过这一年的《老子他说》导读,大家能够有“《道德经》说什么?”的自得,那么得鱼忘筌,才是读经之乐。
叶同学:
分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老子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导读人:
谢谢你的推介,《史记》这一篇点出了二圣的千古相遇,其中也预示了先秦儒道同源,然后又各领风骚的踪迹。
应该注意到的是,老子提拨孔子的竟是“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南师也说过儒家的入世是走佛家大乘普渡众生的路线。
应同学:
老师所言极是。我个人体验,原来我喜欢武术、经济等,看了很多书,但实践少,以为自己很有本领,实际仅仅是知道概念而已,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和当下社会不合。有个好老师带领,一门深入实践,相信这样进步会快。
导读人:
很高兴我们有机会一起同学共修。课程主要的方法也很简单——经史合参。如果不能把所读的经的义理,应用在历史上面,或者与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生活经验不能互相印证,那么表示我们对经典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的,所以一定要注重“经史合参”。尤其是能与我们自己的生活、人生能够印证。如果经典上面说是能够帮助你解脱自在的,但是我们的人生却不能解脱,那么显然是我们还没有读进去,还没有从中得到智慧。
刘同学:
三教归一,一归三教。以经解经,相互印证。关键是每一个人的法缘不同,都需要找一个入门之入处,进得厅堂,发现从哪个门进来,都是一样的。真、善、美……
导读人:
很好啊!你佛学浸淫日久,几乎所有佛学大德都有深厚的《论语》《中庸》及老庄思想;他们翻译的佛经也基于这些概念而出发。不明白儒道,连佛经都看不进入,真是可惜,白费力气而不得其门而入。所以三教合参,最易入道,走的是康庄大道!
叶同学:
提到佛经,曾有位朋友给我发了一本《道余录》,好像是道衍(姚广孝)晚年写的,讲的大概是儒释道的关系,也算一个“特殊角度”的补充。
导读人:
是难得的好资料。三教同参,为古人读经之法,不拘一家,只取能够会心处。但对于初学者则宜先就个人能否相应与师友因缘先依师深入再求广博。
为什么如是说呢?三家皆为圣贤探究宇宙、人生真相与烦恼的对治法门,各有所长亦有所偏,简而言之,释家乃求厌离出世而得解脱;道家以能忘世而出入其间皆无不自得;儒家则从廓
然大公的诚意修身的内圣做起,在外王的齐治平的践行印证中,以参天地赞化育。
以上若无师友引路,求道容易误入歧途之理不难理解。依师修习,首重不可以分别计较之心来度意师承,可以起疑,但若因固执己见而恐致格格不入。
此是一门深入要法之一,现代人学习经典,若如逛大街东买西购,岂能入门。吾有幸亲炙南师而仍觉寻得门户入手之难。此深刻惨痛经验,不妨留意再三。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