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南讲堂
“观”之一字,众妙之门
【编者按】
学习《老子》的过程中,如何达到“玄”的境界?如何找到“妙”的入门之处?以下是李慈泉老师在《老子他说》导读第二讲中与同学的探讨、分享。
导读人: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为其相应的经文内容,很有意思。一般人读《道德经》到了这里,常就卡住了,一片茫然,进退失据。如何达到“玄”的境界?如何用好“玄”?值得深入。
林同学:
多年前刚接触《老子》,更在意“道、名、有、无”的定义。然后从天文,从时间感觉一天并不是24小时,每日每刻都有个余数存在,慢慢感觉这 “余”不是“稀有品种”吗?留余是不是应物的把柄。然后,就慢慢喜欢变化的过程了。玄之又玄,其实我自己真的觉得妙,所以也为众妙之门而击节。
导读人:
这个“玄”“兹”“慈”及“玄之又玄”“玄同”“玄妙”,蕴藏了无穷的妙法。你如果也喜欢《周易》,对照系传(《易经》的《系辞》上下传)及六十四卦,更是乐趣无穷,不能释手。
刘同学:
这个 “观”,个人体会,我自己的入处,在南师讲《心经修证圆通法门:般若正观略讲》。这个“玄”字,就我而言,要从《楞严经》前三卷中找答案,要体悟到法性之体。每个人的法缘不同,都需要找一个入门之入处。
导读人:
是啊!所以要不拘一教,不拘一言,万物任何的显现与变化,都有它自己的规律性。
导读人:
“观之一字,众妙之门”以“镜头”来比喻“观”的四大重点。
◆ 用:
可“用”于内圣与外王,涵盖了诸子百家各自强调的自身修养(内圣),及经世致用之道(外王)。
◆ 位:
观察者所处的“位”置,譬如说观察者所在的高度,决定了其“视野”,而观察的视角则决定了观点的不同角度(或立场)。
◆ 器:
观察者所利用的器具,其中“远”指远镜头、望远镜、雷达,用来登高远望,有宁静致远、“远望”之意,也涵盖了国内、国际的不同视野之别。
“近”指近镜头,用来观察周边的事物。“显”指显微镜,用来观察非肉眼可见的微小物体及其现象,其中身体具有道家“内视观想”的“以身观身”的涵义。
以上凡是“镜头”的比喻之说,都因其物理性规格,因观察者的才器见识可以放大缩小及聚焦,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时:
观察的时间维度,因此有以古来鉴今,从历史中学习古人智能的说法;最后又回归到自己的身上,那就是所谓的“反求诸己”,由此可以印证观察者自身的人生中各种体验、总结。